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教学分享|基于“网课时代”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0-05-19

编者寄语

疫情防控期间,老师们坚持“开学延期,教学不延期”的总体原则,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精心组织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以课程传递思政育人目标,在线教学效果良好。为了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教务处推出“教学分享”专题,引导教师积极构建以育人和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学习,促进我校在线教学组织方式深层次变革,培养和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线上“金课”。

心理学院杨寅老师的《运动心理学》课程,在教学中使用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教学的吧!


课程简介

运动心理学是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考虑到学生在接触运动心理学之前对于心理学的了解普遍比较有限,因此课程中包含了普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重点阐述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与运动表现的关系。这也使得这门课程涵盖了海量的知识点,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产生影响。因此,在开设本课程时,授课教师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也尝试了多种手段,尽可能调动学生自主性,提升教学效果。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网课时代”下的应用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课程改为在线授课。由于网络延迟、教授肢体语言受限等不利因素,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成为了每位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运动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大胆引入了混合教学的模式,通过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对课程各部分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借助多媒体和丰富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各单元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充分在自学过程中完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则通过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重点答疑,以及通过丰富的讨论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扩展课程涉及的知识。

自主学习——让预习成为兴趣的起点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看,运动心理学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但如何让学生的兴趣不被大量的知识点所淹没则是需要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因此,在自主学习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选择使用多媒体材料(如慕课视频)供学生学习。此外,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教师也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心理学实验、或是网站中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加入到自学材料中,在介绍相关概念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并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如,在“注意”这一单元中,教师在自主学习材料中添加了一个测试路人“注意视盲”现象的短视频,在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现象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注意这一主题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此外,教师在准备自主学习时,特别重视思考问题的设计,通过有意的引导,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如何与现实生活的应用结合有所思考,并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教师在每次自学内容中都会收集学生的反馈,并且对其中的奇思妙想和各种“古怪”问题都耐心予以解答。通过积极的反馈,强化学生提问与思考的过程,鼓励其主动探索和尝试。

课上学习——重点讲授+互动讨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弥补网课形式的短板,通过自主学习的铺垫,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得到激发。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教师更加有的放矢。通过重点讲授,学生对重点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授课教授也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让知识点不再枯燥乏味。例如,在学习遗忘的四种假说时,教师通过类比在人际关系中的遗忘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在学习气质类型时,教师通过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再对各气质类型的特点加以讲解,让学生加深印象。

除了对重点知识的讲授,与学生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也是巩固知识、提升兴趣的有效手段。运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最大的魅力以及价值都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讨论环节。从需要层次理论看如何有效提供疫情心理援助,如何根据动机理论提升运动员的训练动机……一个个话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通过应用和讨论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 “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这一单元,教师组织学生对“运动员的智力是否高于常人”,“人格评估是否应纳入运动选材”两个问题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与辩题相关的知识与信息,更向学生呈现了看待一个问题的多元视角,拓展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层次。

总结

尽管“网课时代”的来临让教师的授课方式等产生变化,教师们需要快速适应,但也促进了教学中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和应用。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让学生在课下掌握基础知识,引导探索与思考,在课上通过重点讲授和拓展讨论让知识不再只停留在学生脑海里,而是能够“上身”,能够被学生所使用。这或许恰恰是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绝佳契机。



教师简介

杨寅,男。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曾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方向为精神障碍的心理干预和锻炼行为干预。讲授运动心理学、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心理学英文文献导读、运动心理测量与评价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