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培养体系»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北京体育大学关于修订2018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0-01-02
《北京体育大学2011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指南》

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深化本科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与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目标相一致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决定启动2018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运用更为丰富、生动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融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多类型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本科教学各个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创设新时代核心价值教育新体系。

二、突出人才培养高端定位,培育一流本科精英人才

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为依托,面向奥林匹克、健康中国和学科前沿,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业界领袖、学术先锋、行业精英、职业英才等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精英人才。人才培养定位要与体育、教育两个战线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应积极回应体育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部署,满足更为多样化、高质量的培养需求。

三、全新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整合原有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课程,构建涵盖核心价值塑造、基础素质夯实、综合素养提升的通识课程体系,分类设计核心价值、人文底蕴、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六大素养课程模块,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效支撑学生未来发展。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改革现有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强化课程分层分级教学设计,建立免修机制,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四、精心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挖掘学生专业发展潜能

突出专业特色优势,进一步精炼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内容,精心打造贯通相近专业(同一专业群)的学科基础课程,凝练形成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专业核心课程,分类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应注重与国际、国内同类专业接轨,探索设计基于跨学科研讨和问题解决的整合课程,精心设计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求的科研方法类或职业应用类课程,拓展建设学科发展或运动项目领域的前沿课程,促进学科前沿理论、科研和训练成果向本科教学转化。

五、系统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完善学校-学院-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标准建设,系统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和考核认定标准,重点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以高品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驱动,重点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和评估机制,支持各个一级学科(专业群)建设1-2个校级校外实践基地。加大独立设置实践(实验)课程开设力度,学科类专业应至少有1门独立设置的实践(实验)课程,运动项目技术课程应更加重视教学、训练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其理论教学应配备适宜的支撑教材。各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学分)比例应不低于总学时(学分)的20%

六、重点探索中外联合培养,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结合专业培养需求探索设计多种形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体现国际化培养的专业(实验班)培养方案或课程模块,提供更为多元化的中外联合培养、交换学习、海外实习等国际交流项目,完善境外学习学分认定机制。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改革大学外语教学,加强基于学科专业的外语课程建设,加大双语(英语)授课课程和国际文化、跨文化交流类课程建设力度,学科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和实验班专门课程中至少设置1门双语或全英文课程。

七、积极推进多元培养模式,凸显高端化人才培养

突破学校、学科、专业培养壁垒,集聚共享跨专业(大类/学科)、跨学院培养资源,积极吸纳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校际、校企、校地及跨境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渠道,鼓励学院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实施相应的“1+3”、“2+2”等实验班培养模式。针对运动项目的三员(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人才、国际化人才、职业精英人才及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等,以单独招生、专业内分流或跨专业遴选、单独建班的形式进行专门化、精细化培养,培养各类精英人才。

八、着力创设融合式、贯通化培养模式体系,建设灵活有效机制

构建有效融通学校、学院、专业不同层次,通识、专业、实践不同平台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深度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探索建立专业分流和分阶段准入退出机制,促进第一学年基于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贯通培养,推动第二学年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深度培养,探索第三、四学年基于专业方向课程、多元化实验班的精细延展培养。

九、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选择,提供多元发展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搭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培养通道,完善学生转专业、跨专业修读制度,鼓励学生修读实验班课程、辅修第二专业和修读双学位,支持学生修读相关国际知名在线课程平台课程,建立相应成绩和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发挥学生潜能,逐步探索学生个性化修读体系。各学院应加强培养方案课程修读指导,强化学业指导,保证学生自主、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培养方案修读要求。鼓励学院制定相应的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方案。

十、严格规范课程设置管理,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完善课程设置管理机制,严格坚持因需设课,坚决避免因人设课,强化课程开设论证和公示环节,建立课程准入制度,所有列入培养方案的课程均在学校课程网络平台公布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严把课程和教材两个重要关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内容及教材中的导向引领作用,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优化更新课程内容,重点解决好课程内容陈旧、课程间内内容重复等问题,加强各类拓展资源建设推进基于微课程、慕课等在线资源开展翻转课堂等各类混合式教学,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强化过程评价

本科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关系到学校实现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目标能否如愿达成,也关系到学校整体改革步伐能否顺利前行。各学院应成立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吸纳本专业骨干教师、业内专家等广泛参与,充分研究论证,保证培养方案能够突出专业特色、体现专业水准、引领专业发展、培养专业精英。涉及实验班培养、优秀运动员培养、港澳台和国外留学生培养的专业应于此次一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若与普通学生采用同样的培养计划,应在培养方案中标明该方案也适用于该类别学生。

2018培养方案将经过学院修订、专家论证、学校审查等流程后,报送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校长办公会通过,校长批准后生效。各学院依据正式生效的培养方案形成英文版培养方案相关材料,并组织撰写相应课程教学大纲,该项工作具体安排将另行通知。

根据本意见制订的培养方案自2018级起执行。

附件:

1.2018本科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改革示意图

 2.2018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表

   3.2018本科实验班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表

   4.2018本科培养方案修订依据

   5.2018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命名规范及课程编号规则

   6.2018本科培养方案文本模板

教务处

20184

1